問:核電本周就要歸零,政府未來能源政策有哪些重點?
答:過去有所謂五缺(水、電、土地、人才、勞工),其實這兩年下來,水跟電已沒有太大問題,雖偶爾會有斷電,但那不是缺電,在賴總統推動二次能源轉型計畫當中,除開發多元綠能、深度節能、科技儲能外,更重要的是強化電網韌性。
經濟部原提出十年用近6,000多億元完成電網更新,但賴總統認為沒有國人願意等十年,因此要求經濟部要四年內完成,因此近期斷電、跳電情況已逐步減緩。
至於核三廠2號機將於5月17日除役,目前立法院有立委提案修法,要將運轉年限自40年延長至60年,但最終不管是否要延長,都必須經過嚴謹安全檢查程序,國內未曾有經驗,國外經驗也不多,且他山之石是否適用國內也尚未可知。經台電專業評估,整體安全檢查程序要完成,至少要耗費一年半至三年,最慢可能需時五年,因為這中間涉及是否需重新環評、以及地震帶評估報告、內部設備汰舊換新是否有足夠設備等複雜問題。
若以三年這個中間值來看,未來這三年都不可能再靠核能發電,外界會問,這段時間用電是否充足,事實上經濟部已仔細核算過,在核電除役後,大概會減少3%備載容量率,扣除後平均還有10%備載容量,距離安全值6%仍有餘裕。
另外,接下來三接也即將完工,未來還有四接,這些天然氣接收站完成後,發電廠都會陸續加入供電行列,即便未來AI用電需求持續成長,供電仍無虞。
對於未來新能源,政府採取開放態度,不過外界關注的小型核電SMR,就目前技術發展來看,原本預計2030年會有所突破,但目前看來可能會延後,甚至還要20年後才有可能。
因此在二次能源轉型上,政府仍採多元發展方案,除了目前風力、太陽能、水力外,也會發展地熱發電,目前全台有十場域開發中,對於未來綠能發展與新能源,政府都是盡全力,預估明年綠能占比可達20%。
問:未來居住政策的重點?新青安明年7月底落日,是否有評估要延續?
答:從過去政策走向看,我都是採取該斷就斷、該延續就延續的策略,例如先前的班班有鮮奶,就是評估過後改變的政策,從本來由中央做、改由地方政府做,現在地方政府也做得很好。
而新青安原本是政府立意良善的政策,卻遭有心人不當利用,去年我們緊急修正,落實事前嚴審、事後管理,每人一生只能用一次,不能將新青安作為投資理財方式來操作,經過修正後已改善新青安亂象。
除新青安,政府也有百萬租屋家庭支持計畫,包括興建社宅、包租代管、租金補貼等,新青安屆期後是否延續,可與其他住宅政策通盤研究、全盤考量,如果搭配整套之後,年輕人還是對於新青安有需求,可以在財政衡量後再來討論。台灣房屋自住率已八成,算是相當飽和,現在應著眼於「有房住比買房更重要」,未來會在租金補貼上更加細緻調整,新青安這類利率補貼,仍是要回歸市場機制較合理。
租金補貼部分,政府也在思考調整,預估目前300億元租金補貼規模、補貼戶數75萬戶,不會再提高,而是會希望藉由此政策鼓勵年輕人結婚生子,假設結婚生子就可加碼補貼,藉此刺激生育率,達到雙重效果。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