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方依貿易擴張法232條款進行國安調查,我方也強調,若對相關產業加徵關稅,反會讓產業赴美布局落後。
美國4月初宣布對等關稅新政後,台美4月11日首次視訊會議,5月1日展開首輪實體磋商,6月25日再進行第二輪實體磋商,期間以密集視訊、文件往來溝通,談判內容也步步對焦,進入深水區,再逐步凝聚共識。
卓榮泰於行政院會強調,上周率團率團前往美國華府,與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及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進行實體磋商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及經貿辦總談判代表楊珍妮,非常辛苦,鉅細靡遺為國內產業設想。
台美雙方除了針對關稅、非關稅貿易障礙、貿易便捷化、供應鏈韌性等多項經貿議題,逐步凝聚共識,對美國發起攸關半導體相關產品課稅的「232調查」,我方也表達,若美方對相關產業加徵關稅,反而會讓產業赴美布局能力落後、增加供應鏈斷鏈風險。
行政院並說明,台美雙方在溝通過程中也都表達,在台美產業長期互補基礎上,擴大雙邊投資將能增進彼此的共榮發展,尤其台灣企業近年擴大對美投資,美方也樂見美企擴大對台投資。
例如台灣中油除與阿拉斯加州政府國營公司AGDC簽署「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Alaska LNG)買賣暨投資意向書(LOI)」,也積極爭取上游投資參與權,預估投資44億美元,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上月更率團親訪阿拉斯加,展現擴大對美採購能源的善意。面對美方長期關切美國豬肉與汽車等技術性貿易壁壘、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等非關稅貿易障礙,談判小組也逐項檢討可鬆綁的產品,並兼顧國人健康權益。
(摘錄工商時報 呂晏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