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法說會將於17日登場,美國關稅衝擊及在美建廠進度備受關注。供應鏈透露,繼亞利桑那州P2廠於4月動工後,P3廠也預計本季啟動廠商遴選作業,力拚最快在年底前完成發包,將再度為台系核心供應鏈帶來龐大商機。其中,首波啟動規劃的廠務工程業者,如漢唐、帆宣、兆聯等,因具備P1廠實戰經驗,有望明顯推升獲利表現。
業者粗估,隨著半導體建廠經驗持續累積,未來完工時程最快可壓縮至一年,與台灣施作速度逐步拉近。
儘管面臨關稅壓力,台積電仍持續強化對客戶的供應能力,美國三座晶圓廠進度加快:P1廠採用4奈米製程,已於2024年第四季投產;P2廠規劃3奈米製程,預定2027年下半年量產;而原定2030年底完工的P3廠,現已啟動加速流程,預計將於2025年底前完成發包。業者指出,P2與P3間隔期大幅縮短,顯示擴廠節奏明顯加快。
與其他半導體公司多採總包(EPC)模式不同,台積電憑藉豐富建廠經驗與專業團隊,通常將項目細分,親自主導各系統專案,例如無塵室、機電、化學供應、純水與廢氣/廢水處理等工程分別招標,業者可直接對接業主,節省不少程式與溝通成本。
台灣廠商也積極回應台積電的全球布局。漢唐已取得亞利桑那州多項執照,包括管道、空調與冷凍統包等許可;帆宣則擁有該州的鍋爐、蒸氣管與電器執照。半導體業者表示,台灣一般半導體廠房工程期約為三季,美國即便壓縮,也需約一年時間,若保守估計則得拉長至五季。當地人力效率與工安文化,仍是台廠在美建廠的一大挑戰。不過隨著P1廠經驗累積,P2廠開始展現效益,預料相關供應商獲利將逐步改善。
台積電在台建廠腳步同樣積極,包括新竹與高雄均持續擴充先進製程產能。不過,相關業者坦言,電力供應可能成為未來關鍵瓶頸。許多廠商有意自建資料中心,惟北部地區,因電力系統接近飽和,申請新案時常遭遇阻礙,恐影響企業在AI時代的布局時效。
半導體業者坦言,赴美設廠除了因應客戶需求與美國政府政策拉力,也受到台灣本地種種結構性問題推動。對企業而言,經營的核心是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而非淪為政策談判的籌碼,「靠天吃飯」的佛系經營早已不再被市場接受。
(摘錄工商時報 張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