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angstrom)時代即將來臨,台積電先進製程布局馬不停蹄。供應鏈透露,高雄將成為2奈米生產重鎮,Fab22規劃的五座廠區(Phase 1∼5)全數投入2奈米家族生產,包含明年導入晶背供電(BSPDN)的A16製程;同時,公司也評估再增設第六廠區(P6),導入更先進的A14(1.4奈米)製程,總投資金額可望突破1.5兆元(約500億美元),全面邁向次世代節點。
台積電高雄園區坐落於原中油煉油廠舊址,占地約170公頃,是南台灣最大的半導體投資案。據了解,P1廠確定於今年底量產2奈米晶圓,P2廠已於8月進機,現正進行裝機與調機作業,預定明年第二季量產。P3廠在去年10月取得高雄市府開工核准,P4與P5廠也於今年7月獲準開工,意味五座先進製程廠房全數啟動。
產業界推估,以單座先進製程廠動輒投資100億美元計算,台積電在高雄的總投資金額將逾1.5兆元,創下企業投資高雄的新紀錄。高雄Fab22預估可創造7,000個高科技職缺與2萬個營建工作機會,為南台灣半導體聚落注入龐大就業動能。
目前P1與P2廠已納入南科管理局,成為「楠梓科學園區」的一部分。兩座廠的高科技就業需求約2至3千人,若加計建廠工人與下游承包商,總就業人口已突破1萬人,帶動地方產業與生活機能升級。
供應鏈指出,台積電將高雄定位為2奈米家族主力據點,未來五座Phase將陸續量產2奈米與A16製程。業界觀察,A16製程除提升效能與功耗比,更首次導入晶背供電結構,是AI與高速運算晶片性能飛躍關鍵技術。隨著高雄廠進入量產期,台積電在先進製程區域分工逐步成形。
據悉,A14製程預定2028年量產,由新竹寶山Fab20的P3、P4率先推進,主要量產基地則為台中Fab25,共計四座廠房,預計今年底動工、2028年下半年投產。若高雄第六廠同步導入A14,將使整體產能更具彈性,也顯示市場對AI與高效能運算需求強勁。
美國亞利桑那州廠則預計在P3、P4導入2nm/A16。根據目前廠務工程業者評估,儘管速度正在加快,但P3廠最快明年中下旬才會開始進行無塵室、水電系統等施作,因此2028年前要在美國大量生產2奈米難度高。相較之下,高雄建廠進度明顯領先,未來可望成為台積電2奈米以下製程的全球核心樞紐。
(摘錄工商時報 顏瑞田 張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