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主辦的「新世代胞外囊泡治療論壇(NextGen EV Therapeutics Forum)」昨(24)日在水湳校區舉行,廣邀來自美國與台灣等地的頂尖科學家、臨床專家與生技產業領袖齊聚一堂,深入探討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於癌症、神經退化疾病、免疫調控與再生醫學等前沿領域的創新應用與臨床轉譯潛力。
論壇一大亮點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聖安生醫公司宣布,邀請201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Randy W. Schekman(蘭迪・謝克曼)教授擔任外泌體研發國際顧問,提供關鍵學術指導與全球資源連結。
謝克曼教授於論壇中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其對胞外囊泡於細胞訊息傳遞、核酸載送等功能的最新研究,強調從基礎機制研究出發,才能驅動具突破性的藥物開發與臨床應用。
三方合作的研發核心項目-SOB100外泌體平台,為全球首項鎖定HLA-G腫瘤抗原的工程化外泌體技術。該平台具備穿透血腦屏障與高專一性核酸藥物遞送能 力,可望突破膠質母細胞瘤(GBM)與三陰性乳癌(TNBC)等高難度癌症的治療瓶頸。
聖安生醫副總經理何慧君指出,SOB100平台已成功通過美國FDA核准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並於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成為台灣在外泌體新藥技術躍上國際舞台的重要里程碑。未來期望透過謝克曼教授的指導,協助聖安生醫提高核酸攜帶的效率,成為具有更佳療效的新藥。
此次論壇亦邀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國際細胞外囊泡學會(ISEV)主席Kenneth Witwer(肯尼斯威特沃)教授來台發表專題演講,深入解析全球外泌體研究與產業趨勢。威特沃教授以其獨到觀點,鼓勵學術與產業界重新思考外泌體治療的潛力與限制,並倡議建立標準化平台以加速產品化與臨床驗證。
中國醫藥大學也在論壇中展示多項自主研發成果,包括雙基因改造外泌體技術、CD3ε奈米抗體精準遞送、外泌體工程製程開發與GMP量產平台等,展現從機制研究到臨床應用的完整鏈結,落實推動「學研醫產整合」。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表示:「外泌體是精準醫療的關鍵載體之一。此次論壇不僅展示台灣的研發實力與臨床潛力,也證明我們有能力整合國際資源,打造全球級的生醫創新平台。」
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強調:「外泌體是次世代治療的關鍵核心。我們正與國際接軌,積極建構以外泌體為核心的精準醫療生態系,並以病人福祉為目標,推動產學臨床一體化。」
此次論壇亦匯聚台灣細胞外囊泡領域的學術重鎮,包括國衛院、中研院、台灣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共同分享技術進展與臨床應用成果,包括:李華蓉教授、沈家寧教授、沈湯龍教授與周涵怡教授等,都在會中發表精采演講,為台灣推進外泌體精準醫療注入強大動能。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