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協助投資人認識市場新知,並善用合法投資工具,達成資產配置目標。由臺灣證券交易所等證券期貨周邊單位共同主辦的「2025投資新趨勢系列講座」,首場6月21日於台南登場,邀請證交所企劃研究部經理張雅湄,主講投資人關心的「主動式ETF及被動式多資產ETF」,以及股市名嘴資深分析師連乾文,主講「全民理財時代-市場趨勢與投資策略」,帶動講座高潮,吸引滿場投資人熱情參與。
張雅湄說明, 2003年6月30日台灣首檔被動式ETF「元大台灣50」上市,隨著國際趨勢和主管機關宣導,被動式ETF如雨後春筍般發展,截至2025年5月,推出了台股ETF、海外指數ETF、槓桿反向ETF等多元化商品,合計186檔。
2024年主管機關開放「主動式ETF」和「被動式多資產ETF」,首檔主動式ETF於2025年5月上市。她表示,主動式ETF不必追蹤特定指數,能讓基金經理人有更多選股配置的揮灑空間,為投資人追求更大獲利的可能性,但ETF商品無法保證獲利,投資前應充分了解商品特性與風險。
ETF發展迅速
另類台灣之光
過去10年全球ETF資產規模成長4.39倍,台灣成長35.27倍,同期ETF發行檔數全球成長1.90倍,台灣成長9.46倍。2024年,全球ETF資產規模成長27.71%,台灣成長51.21 %,ETF在台灣的發展迅速,可謂「台灣之光」。
根據Bloomberg資料顯示,2025年4月亞太地區ETF資產規模前三名分別是日本、中國、台灣。張雅湄說,由於定期定額和零股交易加持,ETF在發行面和交易面上,近五年發展快速,根據證交所2025年4月的資料,ETF投資人成交比重,散戶50.62%,自營商31.14%、外資12.14%、本國法人6.10%。
全球首檔主動式ETF,2008年在美國上市交易,規模成長迅速,截至2025年4月,已達1.3兆美元,成長41.2%。 2024年,全年淨流入3,743億美元,創歷史最高紀錄。
她補充,2025年4月,全球共有3,590檔主動式ETF,由558家資產管理機構發行,共在32個國家的41交易所上市。截至2025年4月,主動式ETF資產規模約占全球ETF總資產規模15.26兆美元的8.54%,比例雖不高,但成長速度快,類型多元。
善用商品特色
打造優質投組
金管會致力打造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主要從人(目標客戶)、錢(金流)、商品(投資標的)、機構(資產管理業者)、誘因(租稅與政策)等五大面向著手,在商品方面,以鬆綁法規,開放多元化金融商品為方向。其中「主動式ETF」由基金經理人依照投資目標與投資策略,主動建構投資組合,進行操作調整,與被動式ETF追蹤特定指數不同,目前開放的範圍包括股票主動式ETF及債券主動式ETF,投資組合採每日「全透明」揭露。「被動式多資產ETF」是指追蹤的指數成分包含多種資產類別,現行開放成分證券同時包括股、債,又稱「平衡型ETF」。她強調,「主動式ETF」和「被動式多資產ETF」開放後可望擴大國際能見度。
最後,張雅湄建議投資人可善用ETF商品特性,進行投資策略布局。當然更要注意投資風險並防範投資詐騙,坊間「保證獲利」都是詐騙常用手法和話術,千萬不要聽信,一旦被詐騙,應立刻報警或撥打165反詐騙專線。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