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裕隆、三陽、巨大,這三家分別代表台灣汽車、機車與自行 車的龍頭產業,均已年過半百,在朝百年邁進時,或曾遇上強勁的國 際同業競爭、整體大環境大幅改變、或經濟衰退的情況,因而經營權 交棒時的接任者無不戰戰兢兢。同樣面對台灣資源有限,這三家車廠 的應對方式,首先是借用台灣最發達的AI科技資源,並自建人才庫, 為迎接下個百年做準備。
說到台灣汽車工業發展史,就無法不提及裕隆,這家企業在過去幾 十年中投入了大量的金錢與心血,不僅打造出自主品牌納智捷(LUX GEN),更進一步發展為唯一國產品牌電動車。裕隆以其深厚的汽車 製造根基與技術創新,在新能源與智慧化浪潮推進下,成為傳統產業 應對挑戰與變革、邁向永續的轉型典範。
裕隆從紡織業起家,隨後投身汽車製造業,逐步奠定台灣汽車工業 的基石。早在1980年代,裕隆即斥資20億元成立裕隆汽車工程中心, 率先引入系統化的造車技術,為本地汽車工業建立技術支持;直至2 005年,裕隆再成立華創車電,集結上千名研發人員,主要就是為自 主品牌納智捷的設計與研發,通過結合「汽車+智慧技術+能源技術 」理念,將國產汽車推向智慧化與電動化的道路。
裕隆的投入不僅提升了自身能力,也帶動台灣汽車零件廠與ICT業 者的技術升級。透過自主品牌的整車平台,相關供應商從原本的售後 市場(AM)零件供應,逐步進入原廠設備(OEM)及設計製造(ODM) 供應鏈,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在裕隆數十年的發展中,仍遭遇不少危機,其中,執行長嚴凱泰於 2018年底辭世,正逢集團面臨納智捷兩岸銷售低迷、母公司財務壓力 沉重的困局。在此關鍵時刻,嚴陳莉蓮接下重任,果斷實施一系列扭 轉危局的策略:大幅減損止虧、穩定財務、翻新組織文化,並推動集 團全面轉型。經過一連串的變革,也讓裕隆成功站穩腳步,並在70周 年交出亮眼成績。
近年隨全球新能源車及智能化浪潮,全球汽車產業板塊丕變,台灣 在市場先天環境限制下,嚴陳莉蓮在堅定自主品牌發展基調下,於這 波浪潮抓住蛻變契機,除與鴻海合作成立鴻華先進,轉型原有的華創 車電為開放平台研發中心,成功推出第一輛國產電動車納智捷n7,今 年還將接續推出n5。
中華車在商用車領域具備完整造型設計與測試技術,今年透過MIT 國家隊,同樣也將推出全新ET35電動商用車,展現自主研發實力。這 些努力不僅提升了裕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也為台灣ICT產業提供了 切入全球供應鏈的新機會。通過建立整車平台,裕隆為國內技術的發 展和國際合作打開了大門。
挑戰仍不止於此,面對地緣政治急遽變化,特別是美國推行對等關 稅政策,已為台灣整體汽車產業都帶來巨大壓力。面對外在環境的巨 變,裕隆除持續強化自主研發實力外,以其為首的車輛公會,也已多 次給予政府相關產業建言。
不可諱言,台灣汽車產業除面臨外部市場高度不確定性,社會及政 府資源亦長期傾斜於新興科技與AI產業,相較之下,傳統汽車產業亟 需更多政策與資金支持,尤其全球汽車業正走在電動化、智慧化的轉 型路口,台灣要如何勝出,除有賴業界打拚展現韌性,面對當前關稅 大戰,更需要政府透過各種政策工具、獎勵措施及稅賦條件來協助產 業繼續突破瓶頸,以期在全球電動車賽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裕隆的發展史充分展示了老牌企業的代際傳承與轉型韌性,從創業 初期的技術布局,到面對全球挑戰的智慧化升級,台灣在包括三電技 術、智慧座艙與半導體整合,已展現出參與國際競賽的潛力,裕隆在 變革中找到新的生存之道,幾十年的國產車平台作為基礎,成為研發 與測試的場域,更是推動整個生態系生根發展的關鍵。
裕隆的轉型之路亦給予我們啟示,無論是專注於核心技術發展,還 是為求永續發展的多元布局,企業的韌性總是來自於對環境變遷的敏 銳反應與靈活應對。
<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