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滿兩年的臺灣碳權交易所,9月迎來新任總經理陳脩文,看似中性的名字,其實是一位優雅俐落的女性總經理。碳交所在前任總經理田建中任內,成功建立碳權交易平台,開啟國際及國內碳權交易。
促進國際合作
陳脩文表示,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配合環境部政策,建立總量管制與交易機制ETS(Emission Trading System),而她將以「充分授權、維持開放多元」的原則,繼續帶領碳交所團隊前行。
陳脩文指出,碳交所很像是一個大集團內的小新創,是個很扁平的組織,除了初期成立時,以資訊與金融背景的成員為主,隨國際的自然碳匯趨勢,近來也加入了具有自然森林背景的同仁。這樣的團隊很像AI團隊,「必須敏捷又要創新」,因為碳交所目前的任務,其實都沒有前例可依循。
今年6月,碳交所與歐盟排放交易機制(EU ETS)最核心的交易平台—歐洲能源交易所(EEX),在德國萊比錫總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期望借重EEX營運EU ETS市場的成功經驗,助力TW ETS市場的建構與運作。
除了ETS是碳交所接下來重中之重的任務,去年COP29在推動《巴黎協定》第6條的實施目標方面取得進展,除建立國家間的碳交易機制,第6.4條確立全球統一的碳信用市場機制,並允許非締約國參與全球碳市場,促進更廣泛合作,將可帶動碳交所國際碳權的商品更加多元,可引入更多元的國際碳權,以及更多的國際合作,這也是陳脩文的任務之一。面對碳權議題一度因為國際大廠力推而炒得火熱,但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也讓市場擔憂各國的淨零目標是否生變,進而影響企業減碳意願及碳權交易。
推動自然碳匯
對此陳脩文認為,就目前的觀察確實有輕微影響,但大方向並沒有改變,其中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在明年1月生效,但美國並未撤銷已提交的NDC(國家自定貢獻)文件,後續仍要觀察。
再者,觀察財星500大企業近年對淨零的承諾或倡議,透過使用碳權的比率仍是處於增加,至於在推動碳權屬於先驅者的歐盟,則是持續推動未受影響。長遠來看,全球推動淨零的腳步並不會因此停下,大型企業要求供應鏈做到碳中和的規劃也沒有改變,只是時程上可能會稍微調整。
因應自然碳匯有綠碳(如森林)、黃碳(如土壤)、藍碳(如紅樹林),一般人熟知綠碳,部分企業投入藍碳,但土壤也有很大的潛力。證交所日前因此推動「台灣自然碳匯永續共生行動計畫」,在宜蘭與雲林啟動森林與土壤碳匯專案,結合碳權開發、生態調查、社區參與及地方創生,為業者提供自然碳匯示範案例,碳交所在其中也扮演關鍵角色。
由於陳脩文過去在證交所任職於公司治理部門,對企業在永續或ESG規劃上相當熟悉,因此也會將與產業界溝通時所掌握到的訊息,分享給碳交所的同仁,讓同仁在國際碳權的挑選與引進上,更貼近企業的需求,並持續進行教育推廣,滿足企業對「綠領人才」的需求。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