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4月跌460點、跌幅2.2%,近一周則反彈3%。觀察台股基金表現,「近月抗跌、近周回升」反映資金信心回溫。法人表示,雖然短期市場波動加劇,但據歷史經驗顯示,掌握回檔後的台股基金適度布局,長線資產增值機會越大。
根據CMoney統計台股基金4月績效,呈現「近月抗跌、近周反彈」態勢,包括:國泰中小成長、群益馬拉松、兆豐國民、群益奧斯卡、摩根新興科技、街口台灣、野村優質、凱基台灣精五門、摩根中小、摩根台灣金磚基金等。
聯邦投信行銷業務處產品協理何彥樟指出,據彭博統計自1969年以來,台股曾有多達17次首季報酬率為負的情況,在此情況下會有12次「第2季至第4季」加總為正報酬。
值得注意的是,當第1季跌幅較深(如跌幅超過10%)時,後續三季(第2至第4季)的表現往往會令市場驚艷。
例如,2020年第1季台股大跌19.0%,但隨後在政策刺激與經濟復甦帶動下,後續三季大漲45.1%;1994年首季下跌13.5%,全年後段亦強勁回升33.0%;1977年首季重挫11.0%,後續三季同樣反彈32.5%。
綜合群益、街口投信提醒,市場近期受川普關稅政策震盪,川普盼透過關稅推動美國製造與地緣政治重塑。
雖政策引發資本市場擔憂經濟放緩與通膨風險,但隨美國與各國展開協商、AI需求持續增溫,台灣半導體與硬體產業鏈具長線競爭力。然而,經濟下修風險未除,惟關稅暫緩實施及年底前選舉推動經濟動能,台股有望震盪築底,年底仍有望反彈挑戰高點。
展望後市,野村投信進一步分析,台股基本面尚稱穩健,短線下跌風險已大幅降低,融資餘額大幅下修、籌碼面趨於乾淨,顯示大盤已來到相對底部。
目前正處於大漲大跌後的觀望整理期,半年線為初步支撐,若關稅談判取得進展,後續有望反彈挑戰季線。
中長期看,AI仍是全球產業主軸,台灣具備供應鏈及製造優勢,加上去年企業獲利創次高,今明兩年配息表現可期,投資人可採取「震盪階段防禦、高息因子打底,等待轉折切入AI」的雙階段策略因應。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