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在臺灣證券交易所《觀點》專欄呼籲, 台灣應將232條款與對等關稅綑綁談判,以減輕雙重關稅風險;未來 須採取靈活與前瞻的策略,在維持經貿利益的同時,將其轉化為推動 產業升級與供應鏈多元化的契機。
川普2.0關稅將是影響未來台灣產業供應鏈及未來股市表現的重要 關鍵。連賢明近日在證交所《觀點》專欄,以「川普2.0關稅與東亞 供應鏈再定位:台灣的機會與風險」為文,就相關爭議與政策背景進 行分析。
連賢明首先表示,川普第二次就任總統後,將經貿政策重點定位於 「對外課徵關稅、對內降低所得稅」。在對外措施中,最受關注的是 針對所有國家的「對等關稅」,本質為懲罰性關稅,目的則是透過進 口稅率調整平衡貿易逆差。
針對8月1日,美方宣布對台灣暫定稅率為20%,立即引發國內外輿 論熱議。有觀點批評談判團隊未能爭取與日韓相同的15%稅率;也有 聲音認為此舉將削弱台灣產業競爭力與經濟韌性。
在暫定稅率與談判策略方面,連賢明分析,目前公布的20%稅率屬 暫定方案,美方尚未公布完整的採購、投資或市場開放配套內容。從 過往經驗,這類暫定稅率多屬談判策略,用以保留後續調整空間,目 的在於給予雙方更多討論和調整空間。
他舉例,目前談判狀況正如同NBA季後賽,有些隊伍比較早晉級, 有些隊伍要打到最後才能分出勝負,但並非提早獲勝的隊伍最終就一 定佔優勢,要看後續談判才能真正決定成果。
相反的,稅率由32%降至20%,並不代表可不投資、不採購或不開 放市場即可維持,川普常藉稅率變動施壓,要求讓步。若台灣未提出 令美方滿意的承諾,稅率可能再上調,瑞士即曾在談判失利後被調至 39%。因此,台灣不應視20%為無條件優惠,仍須積極談判以維持或 爭取更佳稅率。
在談判難度與結構性限制方面,連賢明說,外界批評談判團隊能力 不足,忽略台美貿易與外交現實。2024年對美順差739億美元,2025 年上半年逾500億美元,全年破千億美元可能高,成美方關稅焦點。 川普談判常要求如日本投資由4,000億美元增至5,500億美元。台灣僅 能與部長級以下官員協商,致進度延宕。
面對複雜談判,除對等關稅外,《貿易擴展法》232條款對台影響 更大,涵蓋半導體及資通產品,包括筆電、伺服器、工業電腦與顯示 卡。2025年上半年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額1,019億美元,占總出口36 %;電子零組件987億美元,占比34.8%,合計近7成對美出口。
川普曾威脅對半導體課徵100%關稅,雖對已在美投資廠商豁免, 但仍構成重大風險。日韓與歐盟均在對等關稅談判中爭取232條款最 惠國待遇,台灣應將對等關稅與232條款綑綁談判,並善用台積電1, 650億美元及供應鏈赴美投資計畫形成優勢。
連賢明指出,台灣雖有機會爭取低於20%稅率,但須付出高昂代價 。韓國承諾對美投資逾3,500億美元,且投資項目由美方指定,並大 量購買美國能源。此類條件恐引發國內爭議,若協議遭立法院否決, 將重創川普威望與台美關係。
他強調,總體來說,川普的關稅談判,本質上是一個動態過程,台 灣不應僅關切這次對等關稅的稅率,而是應思考川普政府透過對等關 稅來進行的全球經貿布局,供應鏈的重組,以及後續地緣政治的安排 。
最後,他也呼籲,台灣應:一、將232條款與對等關稅綑綁談判, 以減輕雙重關稅風險;二、善用既有投資籌碼,特別是台積電與供應 鏈企業的美國投資計畫;三、藉機重構全球布局,降低過往對中國大 陸投資的依賴,增強長期競爭力與經濟韌性。 <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