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ETF發燒,「白標(White Label)ETF」應運而生,臺灣證券 交易所在官網《觀點》詳述「白標ETF國際發展趨勢」,強調白標ET F不僅能涵蓋傳統股票與債券資產,也逐步拓展至私募、區塊鏈與加 密資產等新興領域,為投資人帶來更多元選擇。
何謂「白標ETF」?證交所表示,這是一種透過專業第三方平台( 白標平台)代工發行/管理的ETF模式。
資產管理公司、投信業者或發行人,無需自行建立完整的ETF發行 基礎設施,而是將複雜的法令遵循、營運架構、保管、造市商協調、 基金管理等後台業務外包給白標平台。發行人只需專注於投資策略的 設計與品牌行銷,即可快速將ETF推向市場。
證交所指出,根據安永的研究預測,全球ETF資產管理規模(AUM) 有望於2030年突破25兆美元,顯示該產業正邁向前所未有的繁榮。
但對於眾多中小型資產管理公司等業者,要自行建立ETF發行平台 ,仍存在龐大的進入障礙,為解決挑戰,「白標ETF」的概念應運而 生,並成為資產管理產業的重要創新。
證交所指出,全球白標ETF發展已逐步從中小型資產管理公司的便 捷工具,演進為國際資本市場的重要模式。
歐美成熟經驗顯示,透過白標平台,資產管理公司能快速推出涵蓋 主題投資、量化策略、ESG及主動型管理的ETF,並整合產品設計、法 令遵循、營運與分銷等各環節。大型金融機構如花旗的參與,更突顯 白標模式的市場價值與規模化潛力。
亞洲市場雖仍處於起步階段,但以日本2025年首家白標ETF平台為 例,已展現未來潛力,為資產管理業者提供便利發行管道。
證交所認為,展望未來,白標ETF不僅能涵蓋傳統股票與債券資產 ,亦逐步拓展至私募、區塊鏈與加密資產等新興領域,為投資人帶來 更多元選擇。
然而,白標ETF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產品規模與流動性不足、品 牌與行銷限制、成本與收益壓力,以及法規與監理挑戰等問題,未來 的發展仍需持續優化與創新。
證交所詳述分析白標ETF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資產規模不足與流動性問題:雖然歐美已有多家業者提供白標 ETF服務,然其資產規模占整體ETF市場比率仍低。且多數白標ETF屬 於利基型、主題型或策略型產品,若無法快速吸引資金,往往缺乏足 夠流動性。這可能會導致投資人進出困難、成交價差偏大,進一步影 響商品存活。
白標ETF雖然解決了「發行技術」問題,但如何吸引種子基金與初 期認購的投資人進場、建立造市商的活躍度,仍是最棘手的挑戰。
二、品牌與行銷限制:相較於貝萊德(iShares)、Vanguard等傳 統大型資產管理公司,白標ETF的客戶多為中小型顧問或新創公司, 缺乏品牌背書,在機構投資人與財管通路中較難打開局面。行銷推廣 成本對小型業者負擔沉重。
即使ETF已掛牌上市,若缺乏廣泛的經銷通路與證券商推廣,很難 進入機構投資人或大型財管平台的投資清單。而在歐洲更受制於市場 分割(語言、稅務、規範差異)的影響,難度亦高。
三、成本與收益壓力:雖然白標模式降低初期發行門檻,但平台仍 收取固定費用。在ETF市場低費率競爭下,即使成功發行,也未必能 快速達到損益平衡。若ETF無法達到一定資產規模,費用可能吞噬收 益,使發行人難以持續經營。
四、法規與監理挑戰:美國雖有Rule 6c-11簡化程序,但監理、資 訊揭露與造市安排仍需嚴格遵循。而歐洲,UCITS架構提供跨境銷售 ,但必須符合多層次監理、ESG揭露與稅務要求,行政成本高。
白標平台雖能降低進入障礙,但投資顧問責任、投資人保護、跨境 銷售規範仍由發行人承擔風險。 <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