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際資本市場競爭及近期關稅壓力帶來的供應鏈重組的挑戰,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接受工商時報專訪時指出,明(2026)年將再精進Power-up計畫,透過檢視企業價值過程,發掘企業成長策略,擬定中長期營運計畫,強化上市公司與投資人間的溝通對話。
林修銘上任後,馬不停蹄帶頭打國際盃,台股終被國際投資人看見,外資買盤回籠,台股站上28,000點,11月初加權指數最高來到28,554點、上市市值衝上92兆元,林修銘訂定明年市值的目標:「目前台股市值3兆美元,任期內目標要再增加20%,約新台幣100兆元。」
林修銘首度透露,因應近年國際政經情勢多變,證交所除了積極打造創新板為亞洲獨角獸孵育平台,更重視一般板上市公司,包括電子科技股都應思考如何提升中長期股東價值,他強調「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公司」,證交所將引導上市公司去做更中長期的策略經營方向。
助企業被看見、被投資
林修銘以日本2023年推行「資金成本及股價管理措施」執行成效佳,激勵日本市值成長為例,強調台股因應國際化發展,鼓勵上市公司重視企業價值回報股東,且應加強與投資人的溝通,去年6月推行「壯大資本市場價值計畫」(Power-up計畫),以自願方式鼓勵企業重視股東價值。
他進一步表示,證交所預計明年初宣布「精進Power-up計畫」,擬透過獎勵措施,向企業宣導以國際投資人(Buy side)視角出發的觀念,推動企業自主檢視價值、優化企業資金運用、研議中長期營運策略與強化投資人溝通機制,「這代表企業價值文化的提升,也是引領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階段的關鍵一步。」
林修銘說,證交所精進Power-up計畫的目標是協助企業「被看見」、「被理解」,最終「被投資」,在助力企業價值提升的同時,增進台灣資本市場的國際能見度及吸引力,實現雙贏局面。
為什麼要呼籲重視提升股東價值?林修銘坦言,除了國際化外,這也是一場亞洲證券交易所的競賽;台股2017年市值1兆美元,今年衝上3兆美元,在全球股市居第八名,台灣有很多具有競爭力的半導體及AI產業,更可以看重自己。
除了幫助上市公司創造更大市值,林修銘表示,證交所是提供商品的平台,將全力配合政府發展亞資管理中心;今年5月問世的主動式ETF,吸引許多世界級資產管理公司參與,已有10檔掛牌上市,預估明年初可達15∼16檔,未很大成長的空間。
創新板孵育亞洲獨角獸
林修銘也將在年底成立「金融商品部」,聚焦在ETF、權證及Reits等商品,該部門將納入法務、交易背景及產品規劃、審查人員等人才,希望有更多多元化的金融商品及更好的服務給投資人或資產管理業者。
林修銘期許,未來ETF將成為國人重要的理財工具,現在ETF交易占比約7%,對照美國則有20%∼30%以上的成長空間可期,創造更多ETF商品。
在創新板上,府院政策高度支持以臺灣創新板打造亞洲那斯達克,近日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台」。林修銘指出,亞資中心談了30多年,終於踏出第一步,近期將鬆綁多項法規,目標打造臺灣成為亞洲最具活力的創新資本生態圈,並讓創新板成為亞洲獨角獸孵育平台。
林修銘強調,創新板這次條件大幅放寬,交易與一般板條件一樣,最後一哩路終於達到了,這是臺灣資本市場的大變革。
證交所未來將推動優質企業到創新板掛牌,一方面鞏固半導體、AI等優勢產業,並延伸至軍工、安控、通訊等領域,強化供應鏈競爭力;另一方面聚焦新經濟產業,如生技醫療、數位雲端、綠能及環保,打造多元產業聚落。
近年很多新興產業與公司,不是以獲利為導向的公司掛牌,而是以「未來本夢比成長」及「未來爆發力」為國際的潮流,例如特斯拉這類「輕資產、重市值」的企業受到市場關注;事實上,對台股多層次資本市場也給予重新思考,創新板聚焦在國家發展重點的新興產業,讓他們有一個可以儘早進入資本市場的管道。
打造友善投資環境
林修銘分析,證交所是一個大型百貨公司,櫃買中心是一個小的百貨公司,在台股有很多重要的供應鏈產業,希望創新板未來扮演能成為亞洲那斯達克,在台股各大集團,包括電子五哥等集團展開多元化策略布局,在海外併購或投資的子公司回台掛牌創新板,期能發揮以大帶小、扶植新創的精神。
為持續提升市場國際化與競爭力,林修銘表示,證交所正研議進一步開放措施,包括允許上市櫃公司集團外籍員工,得參加員工持股信託計畫,有助於留才與激勵機制的完善;開放外資以台股作為海外投資活動擔保品可設定質權,以提升台股資產運用彈性與流動性。 <摘錄工商>